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,由蚊子传播给人类。东南亚、南亚、非洲、拉美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传播。我国今年疫情也较重,目前主要分布广东、云南、福建、广西等区域。
登革热病媒及传染途径是什么?
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。主要为埃及伊蚊、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,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(约为下午五、六时),及早上八、九时,在屋外或野外叮咬较多,但室内也可叮咬人。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。
登革热的病征是什么?
潜伏期为3至15天,突然发热,严重头痛,四肢酸痛、关节痛、肌肉痛、背痛、后眼窝痛;皮肤红疹;恶心、呕吐;流牙血和流鼻血。极少数病者会恶化,进一步出血、休克,严重时可引致死亡。
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?
现时没有有效疫苗。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,防止伊蚊孳生,以避免给蚊子叮咬,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:
1、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,出行应做好防蚊准备,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,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。
2、避免在“花斑蚊”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、草丛、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;室内应装置蚊帐;防止积水,翻盆倒罐清除伊蚊孳生地,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;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;将贮水容器、水井及贮水池加盖;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。
3、近期有到过东南亚、南亚或我国南方地区旅行、探亲的师生,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,皮疹、头痛等不适,应尽早就医治疗,并及时向医生告知此前的旅行经历。
医疗保健中心
2014年10月8日